五七工和家属工是一个性质吗?深度解析
五七工与家属工性质对比
五七工和家属工虽然同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力编制体系,但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产生背景
五七工:
1957年,中央提出“全民大办农业”的号召,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下放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五七工的产生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发展。
家属工:
随着工业发展,男性职工人数不断增加,为了解决其家属就业问题,国有企业纷纷招收职工家属。
家属工最初以服务性工作为主,如清洁、打扫、食堂等。
二、用工性质
五七工:
本质上属于“城乡统筹”、“军民结合”的特殊用工形式。
五七工身份特殊,既保留城市户口,又从事农村生产劳动。
编制上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由队委统一管理。
家属工:
属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的特殊用工形式。
家属工由企业招用,并纳入企业用工编制,享受与职工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
家属工身份特殊,既是职工家属,又具有企业职工身份。
三、经济地位
五七工:
经济地位较低,收入主要来自集体分配和家庭副业。
生活条件艰苦,享受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有限。
家属工:
经济地位较高,收入与企业职工基本持平。
享受与其他职工同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如医疗、养老等。
四、身份转换
五七工: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改革,五七工逐渐返城。
1984年,国家决定将五七工身份转化为城镇户口。
家属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企业改革,家属工制度逐渐被取消。
家属工的身份通常通过辞职、退休、离职等方式解除。
五、社会地位
五七工:
在文革时期,五七工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和排斥。
改革开放后,五七工作为特殊历史群体,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家属工:
在计划经济时代,家属工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
市场经济下,家属工制度逐渐被视为效率低下的用工形式,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结论
五七工和家属工虽然同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用工形式,但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五七工属于城乡统筹、军民结合的特殊编制,家属工则属于国有企业特殊用工编制。五七工经济地位较低,身份特殊,而家属工经济地位较高,身份与企业职工基本相同。五七工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改革而逐渐返城,家属工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而逐渐被取消。在社会地位方面,五七工在文革时期受到一定歧视,改革开放后得到认可,家属工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到重视,市场经济下地位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