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级终止经营第几章规定?
会计中级终止经营第几章规定?第一章:终止经营的基本概念与规定
在会计中级实务中,终止经营是指企业因某些原因停止其经营活动,并可能因此产生相应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终止经营后,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进行清算处理。具体规定如下:
1. 终止经营的企业应及时成立清算组,负责清算事务。清算组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对企业资产进行清算,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2. 终止经营的企业应按规定向债权人清偿债务。在清偿债务过程中,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合理确定清偿债务的优先顺序,并编制清偿债务表。3. 终止经营的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应按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在人民法院宣告破产并成立清算组后,清算组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对企业财产进行清算,并编制破产清算表。
第二章:终止经营的具体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终止经营后,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具体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处理:企业终止经营后,应对其资产进行清算。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应按照其账面价值进行清算;对于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无形资产,应按照其账面价值进行清算或计提减值准备。2. 负债处理:企业终止经营后,应对其负债进行清偿。对于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流动负债,应按照其到期期限进行清偿;对于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长期负债,应按照其到期期限和利率进行清偿或计提利息费用。3. 损益处理:企业终止经营后,应对其损益进行确认。对于已实现的经营成果,应按规定结转至利润分配科目;对于未实现的经营成果,应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处理或计提减值准备。
第三章:终止经营的税务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终止经营后,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进行税务处理。具体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税务清算:企业终止经营后,应及时向税务机关申请税务清算。税务机关会对企业的财产、负债和损益进行核实,并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2. 税务优惠政策的适用:企业终止经营后,如符合相关税务优惠政策条件,可按规定申请享受税收优惠。例如,对于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可免征企业所得税等。3. 税务争议的处理:企业终止经营后,如因税务问题产生争议,应及时与税务机关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的,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税务争议问题。
综上所述,《会计中级实务》中关于终止经营的规定涉及多个方面和层次。这些规定为企业终止经营时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有助于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稳健发展。